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内江隆昌:无人机“飞上天” 共管川渝“一块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8:16:00    

来源:【天府融媒】

立夏过后,内江隆昌市三合村和荣昌区普陀村的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播种水稻,一块块水田被嫩绿色的秧苗填满,共同在川渝毗邻地区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风景图。

5月15日上午9点40分,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农业飞手”晏吕强娴熟地操控着遥控器,农用无人机在秧田上空划出规整航线,只见白色颗粒的复合肥沿着螺旋桨气流均匀沉降,洒向田间,为头天刚种上的秧苗提供养分。

无人机施肥,1亩仅需1分钟

初夏时节,在三合村连片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穿梭其中,洒下白色复合肥颗粒。

不远处,一名小伙子一边手指灵动地操控遥控器,一边频繁抬头……他便是活跃在三合村和普陀村的00后“农业飞手”晏吕强。

空中的无人机不断发出“嗡嗡”的轰鸣声,螺旋桨气流在水田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晏吕强仔细盯着遥控器上的空白逐渐被红色填满,那是已经完成施肥的区域。

“这个62公斤的‘大家伙’可是我们施肥的好帮手。”晏吕强说,正在施肥的5亩多秧田仅需要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施肥,此前,则需要一到两人施肥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不一会儿,无人机缓缓降落,晏吕强赶忙给无人机换上新电池。“一块电池能满载持续飞行五六分钟,那边飞,这边充,可方便了。”他说,无人机每趟装50公斤复合肥,来回一次不到1分钟,就可以完成1亩田的施肥,然后再装肥料、再起飞。

无人机施肥大显身手,离不开扎实的春耕备耕工作。晏吕强说:“稻田越平整施肥效果越好,所以插秧以前,要对田块进行翻耕、平整。”

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雨水的增多,眼下,水稻生长即将进入分蘖期,病虫害防治与田间追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晏吕强定下目标,要在这几天内,把三合村和普陀村的所有已满插秧田挨个施肥。

种养面扩大,每亩增收近千元

穿梭于三合村和普陀村之间,记者发现,每块秧田里隔10米左右,都留有约1.5米宽的作业道。“那是为稻虾留的活动区域。”稻虾业主蓝云霞向记者解释。

作为重庆市荣昌区渝粟盛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蓝云霞从去年3月份开始重点在隆昌三合村和荣昌普陀村发展稻渔产业。

“今年在三合村新承包了200多亩,达到500亩;普陀村也增加了200多亩,达到900亩。”目前,蓝云霞在两个村总共承包了1500多亩稻田。稻虾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隆昌和荣昌协同发展稻渔产业紧密相关。

蓝云霞说,今年是他在三合村第一次收获稻虾,截至5月15日,共计销售约2万斤,今年将继续加大综合种养面积,预计每亩增收近千元。

秧田的水又是从哪里来呢?

蓝云霞告诉记者,由于前期降水充沛,今年稻田的水量比较充盈。不过,就算是少雨的年份,也不用为水发愁。

“因为三合村和普陀村早已融合发展,可以互相‘借水’。”蓝云霞解释道。例如,此前修建的5公里农排管道,就可以把荣昌濑溪河的水直接引到三合村。

当前,随着湖北小龙虾上市,隆昌早春稻虾销售进入尾声,灰褐色的水田逐渐被秧苗填满,开始了一个新的产业循环周期。

蓝云霞表示,三合村和普陀村是内荣农高区先行区的核心区,作为这里的产业带头人,他将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装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