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5月24日讯(汪雅雯)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2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在京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来自中国和欧洲的智库开展为题“中欧50年:变化世界中的双边关系”的圆桌研讨。

“中欧50年:变化世界中的双边关系”圆桌研讨现场。(CCG供图)
“世界不想再看到一次贸易战,也不想看到更多的地缘政治冲突。”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H.E. Jorge Toledo Albiñana)认为,欧盟和中国有责任稳定和改善彼此的关系,让中欧关系调整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时代在变化,中欧之间经济合作和贸易架构也在发生变化。庹尧诲提到了2017年到2024年欧盟对华出口下降了30%,在2022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达到了创记录的贸易赤字。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同时表示,最初中国通过欧盟获得投资和技术,欧盟相应地得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汽车、高端奢侈品、农产品等领域)。他强调,中国与欧盟贸易往来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达成贸易盈余。事实上,中欧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双方应该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达成共同谅解,比如中欧都倡导自由贸易,都支持世贸组织的工作,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等。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原会长丹妮拉·施瓦泽(Daniela Schwarzer)也提到中欧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看法,比如在关于世界面临的挑战、不稳定性、冲突,以及美国给多边世界带来的风险等问题上。
针对庹尧诲提到的“欧盟对于中欧关系的表述——中国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孙永福表示,他担任了12年欧洲司司长,中国从来没有把欧盟看作是对手,所以希望欧盟也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把中国看作是贸易伙伴、经济伙伴,而非对手。同时,孙永福也希望双方能够早日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中欧建交50周年既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新起点。对此,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认为,为了下一个50年,中欧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四个“再次(re)”:
第一,双方需要重新找回初心(reconfirm)。什么是“初心”?中欧需要找回50年前双方能走到一起的原因。过去,中欧之间是因为相互差异和相互需要走在一起。而现在,不能因为相互差异出现了排斥而失去信心。
第二,双方需要重新塑造相互认知(reshape)。欧洲可以把视线更多地转向研究中美、中俄之间的差异,从而理解中国。同样地,中国也需要理解欧洲和美国的差异。通过差异性研究,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
第三,双方需要再平衡(rebalance)。首先是利益层面的再平衡。按照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方需要意识到很难再按照50年前的方式与欧洲进行经贸合作。所以,“再平衡”不仅是利益再平衡,也要发展有创造性的新模式,比如在面临来自欧洲的贸易壁垒时,中国可以在产业方面和欧洲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在电动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创造出更平衡、相互获利的合作方式。
第四,双方需要重新构造(reconstruct)。中欧需要不断发展共同利益,承担更多共同责任,比如在面对经济合作和竞争问题上,双方要坚持改革的方式,为全球化创造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