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宋体字怎么来的?复旦学者合作AI,讲述江南千年文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4:5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五一假期,浙江图书馆特展“椠影文澜”展厅。一个小朋友看着展板上从宋代到现代的11个“南”字出神。跨越千年的汉字演变,解释了宋体字诞生的密码。

小朋友在看展。宋浩摄

宋体字横平竖直、方正严谨,是现代书籍、报刊广泛使用的字体。宋体字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南宋秦桧发明的,是这样吗?展览告诉我们:不是。

该展览的策展人是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版本文献学家陈正宏。展览的文本是他和Deepseek等AI系统合作完成的。展览以数十种古籍为脉络,串联起江南刻书业从宋代到现代的千年历程。

开幕以来,很多读者来看展打卡。五一假期前一天,陈正宏带领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硕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上海赶来看展,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课,请学生们给展览挑错,不少杭州市民也前来听他的解读。

陈正宏在讲解雷峰塔经的放大照片。宋浩摄

复旦课堂搬到了杭州:典籍中的江南记忆

“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这副对联广为流传,甚至被用在中考语文试卷上。这是陈正宏多年前赠给毕业生的一副对联,道尽广大学子的初心,鼓舞无数毕业生。近年来,陈正宏被大众熟知,是因为他的《史记精讲》音频课,在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超400万。

陈正宏祖籍浙江海宁,生于杭州,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作为杭州人,陈正宏策划的这个展览以浙江图书馆藏古籍为主,讲述了书籍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第一件展品,是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刻、藏于雷峰塔特制砖内的《陀罗尼经》。陈正宏提示大家注意卷首的“乙亥”——975年。这些经书在塔内沉睡千年,直到1924年雷峰塔倒塌才重见天日,震惊世人。

讲解《大随求陀罗尼经》。宋浩摄

与雷峰塔经同时代,1001年,苏州刻《大随求陀罗尼经》诞生。这件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实物没有来展出。但考虑到它与杭州的关系,陈正宏把它的图片放在雷峰塔经旁边。

陈正宏指出,这件经卷角落处有“杭州赵宗霸开”“知苏州军州事张去华”等小字——苏州官府主持,请杭州刻工赵宗霸雕版,刻工署名,意义非凡。“这是北宋初期,江南地区合作刻经的重要证据。”此时正是“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普及开来的时代,也是江南地区刻书的起始阶段,它们是实证。

北宋《石林燕语》记载,当时“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杭州水平最高。赵宗霸这样的杭州工匠被请去苏州刻经,某种程度上可以印证这一说法。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区工匠、技术充分流动,共同推动了江南刻书成就不断走向巅峰。

南宋时期,江南刻书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展厅中南宋时的《咸淳临安志》《通鉴纪事本末》《程氏遗书》等,展现了刻印精美、校勘严谨、纸墨俱佳的南宋“浙本”。

明嘉靖到清乾隆时,是又一个巅峰,苏杭湖宁徽等地刻书的数量爆炸式增长。展厅中,苏州刻《重校正唐文粹》、杭州刻《资治通鉴》、徽州刻图文本《列女传》、常熟汲古阁刻《说文解字》以及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都诞生在此时。明末湖州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诞生,正式确立“唐宋八大家”文学天团的成员。

给市民讲解朝鲜、越南等地区的古籍刻本。宋浩摄

此外,江南刻书跨越国境,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留下印痕——展厅中有日本覆刻的《国语》、朝鲜半岛翻刻的《史记》《汉书》等数种海外刻书和它们的中国底本并置一柜,看展的观众对东亚汉籍雕版印刷的技术啧啧赞叹。《国语》《史记》《四书》这些中华典籍传播到周边国家的同时,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也辐射海外。

最后一部书,是1974年朵云轩上海书画社发行的《共产党宣言》。上世纪70年代,朵云轩恢复木刻雕版,近10位新时代刻工以传统技法刊刻经典,让千年刻书技艺在现代文明中完成奇妙共振。从975年到1974年,1000年里的珍贵版本文献,展现了江南地区刻书的历史。

讲解时,陈正宏还旁枝斜逸般抛出“知识点”。如介绍元代西湖书院刻《国朝文类》时,他告诉大家,西湖书院本是岳飞家,岳飞被杀后改为南宋太学,元代改建为西湖书院。

有观众提问,西湖书院在今天的什么位置?陈正宏还没回答,立刻有观众抢答:在今天嘉里中心附近。

复旦古籍所著名学者与AI合作策展

走进展厅,陈正宏的解读从“椠影文澜”这个展览标题开始。椠,这个生僻字读qiàn,《说文解字》解释为“牍朴也”,意思是处理平整、但还没写过字的木片。雕版印刷术发明后,这个字成为书籍刊刻的别称。

展厅一角

陈正宏说,先秦两汉时,书籍写在木片和竹简上,从竹木简牍演化为印刷的纸本,书的载体变了,传播方式也变了,但几千年的中国书籍史却从未中断,都浓缩在这一个“椠”字之中,这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椠影文澜”这个标题,是陈正宏在跟AI的反复讨论出来的。他最初想过“水印千年”“白雪阳春”,但不满意,又想到“上梓”和“椠影”,他问Deepseek:这两个标题如何?请实话实说。按他对Deepseek的了解,它善于揣摩人的想法,“也很会夸人”,因此强调“请实话实说”。

Deepseek分析,“上梓”更专业,但普通观众理解有门槛,“易误解为‘上树’或地名”,“削弱传播力”;“椠影”具有视觉诗意,相对通俗,但也有地域特征弱的问题。最后这点提醒了陈正宏,他想到了浙图藏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就加“文澜”两字,突出江南地域特色。

与AI讨论更多的,是三个单元的标题和展览思路。展览三个单元,起初陈正宏想分别呈现江南刻书的地域风貌,江南刻书的字体、版式、装帧等外观,江南刻书的世界影响,所以最初构思的三个标题是“风”“雅”“颂”。

陈正宏与AI的聊天截图。

他觉得逻辑上不够明确,就问AI:“麻烦您把把脉,提一些批评和改进的建议。当然,如果您觉得这个设计整体上不行,也请直言不讳。谢谢。” Deepseek给了三个标题“源头活水”“清波雅韵”“江海汇流”,也顺便推销了大量的“幻觉”。

几轮下来,陈正宏回复:“有很大改进,还可以再提升一下”,他想到用宋词的三个词牌命名。Deepseek给出了“望海潮”“临江仙”“浪淘沙”,对整体方案设计又有了不少改动。陈正宏有点生气,三个词牌跟历史、技艺和影响三大块面没一个贴合的,还改掉了之前方案中的精彩设计,“甚至出现了‘建阳母本’这样的非常不专业的例子”。

被批评了一顿后,Deepseek重新做了修改,提出了“浣溪沙”等方案。反复讨论后,陈正宏最终定下来,以“浪淘沙”命名第一单元——寓意书籍史大浪淘沙,传世和展出的都是江南精品;第二单元“满庭芳”寓意江南刻书技艺百花齐放;第三单元“望海潮”呼应海外传播的波澜壮阔。

标题定下之后,陈正宏觉得光有词牌没有词不行,一人一“机”又合写了三首词,目标是把所有展品都写进去。比如《浪淘沙·书史撷英》上阕,“塔影锁经函,吴越霜缣。临安志补碎江山”,将雷峰塔经、《大随求陀罗尼经》、《咸淳临安志》等融入16个字。这是一个传统文学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的展览。

宋体字的诞生,从书写美学到时代抉择

三个单元解读江南刻书的历史,知识点非常多。如第二单元“满庭芳”介绍雕版技术,就涉及文章开头的知识点:宋体字是怎么诞生的。展板上11个“南”字,分三阶段揭示宋体字诞生、演化轨迹:

南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一是宋代到明代前期。宋刻本、元刻本、明洪武刻本三个“南”,带有鲜明的宋元“浙本”特征——或是清秀的欧体(欧阳询),或是妩媚的赵体(赵孟頫)。写工以书法名家字体雕版,刻工依样细雕。横左低右高,往上斜,呈现书法的美感。

展出的杭州刻《咸淳临安志》(原本零叶)、《唐女郎鱼玄机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南宋湖州赵氏刻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宋刻叶面、元刻元印本《玉海》等,正是这样的字体。

展厅里的展板讲解。宋浩摄

二是明嘉靖到清初。嘉靖刻本、万历刻本、崇祯刻本三个“南”,从视觉上的轻微扁方、到长方、再到狭长,明朝的宋体字诞生了。明嘉靖年间,市民文化兴起,《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通俗读物的需求增加。如果按照欧赵楷书的笔画,字体虽美,但刻书效率低,于是诞生了这种时髦的新字体。

展示雕版中“断版”的情况。宋浩摄

宋体字的一大特点,是横细、竖粗。陈正宏说,这可能与雕版的木材纤维有关,横向笔画与木板纤维走向一致,即使刻得细也不容易断;纵向笔画需逆纤维方向雕刻,发力大,若刻得细就容易断,所以笔画不得不粗一点。

这就是今天宋体字的起源,与秦桧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日本称为“明朝体”,这是明代诞生并传到日本的。

陈正宏还提到,宋体字出现之后,雕版作业逐步流水化,一块板可以是多个刻工合作完成的:比如一个人刻横条、一个人刻竖条;或年轻学徒刻直线,老刻工雕撇捺。他还拿出了一块他个人收藏的雕版,向旁听的市民展示,雕版刻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刻的,而是沿着一行字的左右边缘刻,刻完一边再刻另一边。

明万历年间杭州余杭径山万寿寺刻《径山藏》本《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三个阶段是清康熙之后。康熙刻本、乾隆刻本、光绪刻本三个“南”,横不再是明显的左低、右高,而是渐趋水平;民国刻本则与今天我们用的宋体字几乎一模一样。

与明代的宋体字相比,康熙之后的宋体字更加“标准化”,真正的横平竖直。为什么呢?在跟学生的互动中,陈正宏指出,《康熙字典》很重要。《康熙字典》以方方正正的宋体字印刷,并正式命名为“宋字”,确立了其官方地位和典范意义。

清乾隆间杭州儒学刻本《文庙礼乐考》 。从字体看,约刻于清乾隆年间。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某种程度上也是因宋体字的方块特征。在西方人眼中,汉字就是一个个方块图形。陈正宏曾在英法两国调查欧洲人制作的汉字活字,受邀做汉籍编目时,他发现一部《康熙字典》,其中的常用汉字都被剪去,留下了一个个方形窟窿,他推测,应该是早期欧洲人以《康熙字典》做活字的字模。

让古籍活起来,让年轻人热爱古籍

展览中,除了三个单元的主线故事,宋体字的演变这样的支线故事,陈正宏与AI合作的“番外”故事,还有更多故事和知识点。作为“椠影文澜”展览的总策划,浙江图书馆副馆长谢贝妮说,这一展览酝酿已久。

2021年,“宋版传续,文脉郁衍”宋刻本展在浙江图书馆举行,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等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的众多堪称“镇馆国宝”的宋刻本来到杭州展出,不少上海人也赶来杭州一睹风采,可惜展期较短。

“宋版传续,文脉郁衍”,展出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

2023年浙图邀请陈正宏教授主持策划“江南刻书史”系列讲座,每一场都有不少读者前来学习。因此,在“江南刻书史”系列讲座结束后,浙江图书馆阅读推广部的资深馆员赵心宇邀请陈正宏,共同策划一个主要面向普通公众的古籍展览。

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童圣江表示,浙图馆藏古籍超过80万册,涵盖宋、元、明、清及民国各时期,其中善本15万册,资源丰富。“椠影文澜”特展数十件藏品中,大多为浙图藏品。

谢贝妮表示,浙图愿意推出更多类似的展览,让更多读者走近古籍,也让古籍这种静态资源活起来。“古籍保护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她说。

陈正宏表示赞同,他尤其希望中小学生对古籍产生兴趣,因为古典学的传承、古籍文献的保护,未来都是他们的事情。“我当年为什么考复旦大学?”陈正宏说,他读中学时,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浙江展览馆开过一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陈正宏当时对生物学没多少概念,但他想去童第周的母校复旦大学读书。后来他如愿考入复旦,他的导师蒋天枢先生是陈寅恪的学生。

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事,陈正宏感慨,传统文化要延续下去,还是要有更多孩子们接力。整个展览,他和馆方、展陈方反复打磨,尽可能用平实、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方便非专业的大小观众们走近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些真正优秀的东西。

这次回到家乡策展,陈正宏特别提到对家乡杭州、对江南的感情。他小时候生活在菜市桥桥附近,晚清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位于今浙一医院附近)旧址,与陈正宏的家一街之隔。八千卷楼藏有宋、元、明、清历代藏书,闻名海内外,本身就是一部江南刻书史。

玻璃展柜映出观众的身影,五代雷峰塔经卷的刻工、宋元时期的写工、明清书坊的掌柜,在时光中形成静默对话。千年前,吴越国工匠在雕版上刻下文字,开启了江南刻书的历史;千年后,陈正宏与 AI 携手,让这些沉默的文字开口,诉说属于江南、属于中国的文明故事。

该展览展期自4月23日起,5月20日闭幕。

(除特殊标注外,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