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社会组织形态之一,科技类社会组织遍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正成为上海创新机制的重要载体。比如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参与绘制了全球第一张高维度人类表型组全景导航图,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开发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公有链系统.....
这背后,离不开社会组织准入登记管理部门的保驾护航。市民政局将支持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登记成立作为近两年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重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着力破解登记难题,努力“搭好台”让社会组织“唱好戏”,使得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公益基金会等相继而生,成为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通过做好登记服务‘小窗口’,搭好社会组织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进而推进上海社会组织在参与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中彰显价值、展现作为。”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说。
变“等候审批”为“主动服务”
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汇聚人才、学术研究、科技项目管理、科技中介等职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学术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行业协会等。登记注册是其成立运营的首要环节。
“在申请登记过程中,我们进行换位思考,给科技类社会组织及时的指导服务和经验分享,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帮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处处长黄井波说。
在注册登记过程中,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常因理事会成员人选短期内难以确定而延误申报。为破解这一难题,民政部门主动转变服务理念,变“等候审批”为“主动服务”。“在机构筹备材料阶段,我们就提前介入辅导,将服务做在行政审批之前。待其材料完备,即可无缝对接‘一网通办’平台高效办理。”黄井波说,在此过程中,市民政局持续强化与市科委、市教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合力开通登记服务“绿色通道”,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全流程的专业指导与服务保障。
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当初登记时就享受了“绿色通道”服务。这家专注于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了以创始人龙凡和图灵奖得主、首席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为核心的一流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姚班”、上海交大ACM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顶尖学府的杰出青年计算机科学家。“我们1月注册,3月就顺利拿到了证书。”该研究院行政副院长王瑜介绍说,“在设立过程中,相关部门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从窗口治理到小灶讲解。”黄井波表示,在咨询阶段,强化“一对一”精准辅导,将登记政策、办事指南、程序步骤和材料规范宣讲到位,对章程、组织构架、申请书等核心要素,主动“理误区”“讲难点”;在材料申报阶段,实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和响应机制。部分新型研发机构有时双休日或夜间召开理事会,市民政局会同市科委等实时连线指导、答疑解惑。对时间紧迫、不熟悉操作界面的申请人还主动提供帮办服务。对一些重要、紧迫及有特别要求的社会组织成立,实现当天审核、当天召开审议会,当天进行核名,跑出登记“加速度”。
从“技术判断”到“价值判断”
社会组织在登记中有不少难点,比如针对申请人登记后办理印章刻制、税务、社保登记等事项,要跑不同部门,填报多份材料,不少研发机构为此饱受困扰。“为促进规范便捷登记,我们主动跨前,变‘政府思维’为‘群众视角’,刀刃向内优化工作流程。”蒋蕊说。
2023年,市民政局推出社会组织成立“一件事”,在办理登记的同时,申请人可同步申请办理8个与社会组织成立后密切相关的事项,并在全市“一网通办”平台打通民政、经信、公安、社保、税务等8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登记业务和其他8个事项“一表申请”、“一网通办”。大大减少群众办事环节、跑动次数,有效压缩办理时间。
“虽然申请流程相对繁复,但政府部门给予我们极大支持。”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韩丽妹回忆。上智院肩负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使命,申请登记时恰逢“一网通办”系统改版,在注册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问题。“工作人员主动介入,还协调技术人员下场,帮我们解决难题。为尽快完成注册,还组建了工作群,所有问题都在群内实时提出并得到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了办事流程‘一件事’。”韩丽妹说,最终,研究院仅用两周便成功完成注册。“最近我们正在申请3A级社会组织,同样得到了全流程的指导和服务。”
办事流程“一件事”,映射着政务服务理念从“技术判断”向“价值判断”的深层跃迁。蒋蕊说,“当遇到难题时,我们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不仅体现在注册环节,也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树图研究院在申请企业所得税减免时曾遇到挑战:相关政策要求民办非企业机构的平均工资不超过行业平均工资的2倍。“研究院需要从全球招募顶尖科学家,其薪酬水平必然位于行业头部,这使得研究院难以满足传统免税条件。”
针对这一瓶颈,政府部门灵活施策,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只要获得新型研发机构认证,即可申请免税资格。这项精准的政策突破,有效解决了研发机构吸引和留住国际一流领军人才的后顾之忧,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树图区块链已经孵化并承载了数百个海内外生态项目。
助力科创中心开创新局面
为夯实社会组织“入口关”根基,市民政局着力构建完善的政策供给体系。编制《上海社会组织发展“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上海市行业协会条例》立法,争取以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为契机,开展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立法探索。出台《上海市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营造良好的登记工作制度环境。制定规范性文件《上海市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办法(试行)》,推动社会组织按规定履行报告责任,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加强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上海科技类社会组织达1100余家,活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他们发挥着“外脑智库”优势,汇聚行业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政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便是典范,通过组织技术研讨、协商解决行业共性难题,在政府与市场间架起桥梁,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员帮手”与“政府助手”。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与上海水木络绎科技人才发展创新中心合作,推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项目落地上海闵行“大零号湾”。
上海还率先出台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引导带动全社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去年6月,泰坦科技捐赠300万元,设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支持科学家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上个月,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揭牌成立,这个全国首家由地方国企联合发起设立的公益基金会,专门资助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从局部探索到整体推进、从试点应用到赋能百业、从以会聚智到兴业引才,科技类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思想理论的“专家库”、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科技人才“催化剂”,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开创新局面。
原标题:《“搭好台”让新型研发机构“唱好戏”,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