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向非凡的平凡路!全国劳动模范、国网莱芜供电公司莱电新源公司员工任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7:13:00    

手机能不能无线充电?汽车遇到堵车时能不能自动转向?电气设备因故障丢失数据时,有没有一个类似的“黑匣子”?面对这些奇思妙想,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而任杰却已经走在将这些想法变成现实的路上。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莱芜供电公司莱电新源公司员工任杰是水滴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成员首创的“智能营销计量实用技术及系列装置”在2021年获得国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先后有36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5项,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他参与研发的“直接式高压电能表”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敬业点燃创新火花

4月11日,莱芜供电公司采集运维人员线上监测发现35千伏茶业变电站采集终端离线,全站电能信息采集失败。采集人员通过任杰团队研发的变电站终端远程电源控制器实现采集终端重启,用2分钟的操作解决了过去需要半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2001年,任杰进入莱芜电业局成为一名电费抄表员。每天要无数次地重复着验电、开表箱、复诵、记录这些别人看起来枯燥的动作,但他做起来总是一丝不苟,从无怨言。时间久了,任杰便有了更多的思考。“怎么才能提高抄表效率呢?”每次抄完表,任杰都会这样问自己。

那时运行的计量柜体中,电能表的安装位置距离柜门较远,如果不打开柜门很难看到表码,抄表员在开柜门、关柜门的过程中会花费相对大量时间。出于对抄表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细心的任杰发现,如果将电能表的安装位置往前挪一点,电能表离计量柜的抄表窗口近一点,就可以不用打开计量柜直接读取表码,这样就能大量节省开、关柜门的时间。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每天工作之余,任杰开始查资料、找数据,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设计、修改、试验,一项“电能表安装支架”的新型实用专利技术诞生了,该成果解决了抄表中重复开关柜门浪费时间的难题,让抄表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从此,任杰与创新发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认为爱岗敬业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真正投入工作中,才能得到创新启发。”任杰说。

精业汇聚创新力量

实践出真知。任杰一次次用实践验证了这一道理。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带负荷校验?”一次在给某养殖场送电后,需要校验接线是否正确,但是没有负荷或负荷较小时电能表校验仪根本无法使用。对这类共性问题,任杰又动起了脑筋。回到班里,任杰召集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研究,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在“热得快”的启发下反复实验、改进,研制出一款液体式负荷仪。虽然成功解决了难题,但很快发现液体式负荷仪存在重量大、携带不方便、使用烦琐等问题,随后又针对这些问题逐一改进,最终研制出便携式计量专用负荷仪,该成果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2013年,任杰带头组建了“水滴创新工作室”。此后,他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大讲堂、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和员工培训,凭借这个平台,他授课达到2850学时,带徒24名,其中5人成长为业务骨干。“水滴创新工作室”也被授予“莱芜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电力公司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山东省任杰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水滴”裂变结硕果

创新的道路孤寂漫长。任何一项成果的培育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还要有人力、物力作支撑。

在任杰的创新道路上,莱芜供电公司不仅为他量身打造了“水滴创新工作室”,更为他提供了丰沃的创新土壤。“只有研发更多成果,才能不辜负公司的期望!”任杰想,必须探索一套成果培育机制,创造更多的成果。在这一思路下,他立足业务工作的精细、精益,精心探索业务,提出了搭建“四微讲堂”的想法,以人人参与、技能互补为目的,立足微视角、实行微讨论、积累微成效、打造微专家,为成果创新建立了常态机制。

“从一名‘电力小白’成长为‘全国劳模’,我深感自豪和荣幸。站在新起点,我将保持‘归零心态’,持续践行新时代卓越山东电力奋斗观,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感染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邹建明 通讯员:王宪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