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
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张楚汉:这40年干起来的都是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无怨无悔!
【人物名片】
张楚汉,1933年出生于广东梅州,今年9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他提出的多项技术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我国300米级高拱坝抗震设计中;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世界级工程,都烙印着他的足迹;南水北调、怒江保护与开发、唐家山堰塞湖整治、雄安新区生态水城建设、黄河水与工程方略等项目,都凝结着他的智慧。
光脚求学的客家少年
从岭南一路跑进清华园
水利万物,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这份重要,记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映在都江堰和大运河的波光里,千百年后,也被刻入张楚汉先生踏遍山河的铿锵足音。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绵延数千公里,海拔最高超过4000米,2022年,年近九旬的张楚汉再次全线查勘。“我前年快90岁了,还跑了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一次,特别是西线,青海、甘肃、宁夏……”热忱与勇气,一如当年赤足奔跑的追风少年。

2022年,近90岁的张楚汉查勘南水北调工程
或许是童年饱尝艰苦,不怕苦,便成为张楚汉的人生底色。
出生于时局动荡的1933年,岭南梅县的婴童也躲不过风雨飘摇。出生一周,父亲远赴南洋谋生,四岁,母亲去南洋寻找父亲,再聚已是四十年后。

张楚汉(前排左一)幼年时期与家人合照
年幼的张楚汉在祖母和婶婶的抚养下长大,家中没有收入来源,仅靠几亩地维持生计。“别说是鞋子穿不上了,四五月份水稻还没有下来的时候,饭都吃不上。”所幸张楚汉不负众望,长成了大人最喜欢的模样。
张楚汉:很小祖母带着我进城,人家问长大干什么?科学家!我从小就有这个理想。物理、化学、数学,我都特别喜欢,小学到中学都是名列前茅。
少年时,张楚汉光脚踏着晨霜与暮色,20多里往返于家里和学校;19岁,他又光着脚翻越了南岭,一路跑进北京清华园,如愿就读水利系。
张楚汉:我们考上清华的同学有四五个,西大操场每天下午4点多钟出来锻炼的时候,还光脚,10月份了。大家都说,看那几个广东小伙子怎么光脚跑步?特别有意思,一道风景线。

高中毕业时的张楚汉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学者
立志将万卷所学造福中国
体育文艺样样都行,他是清华园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是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研究生阶段师从我国水利水电领域的泰斗张光斗先生,他是被寄予厚望的“学术新锐”。
张楚汉:他第一天就告诉我,张楚汉,你好好地把数学和力学给我补起来。他认为当时的青年教师理论基础都不行。我听了他的话,学了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论、代数、积分方程,力学方面的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这些大学本科都不学的,我就到数学力学系、工程物理系去学,把我的基础狠狠地打了一遍。

张楚汉(前排右一)参加学校网球训练
学数理化不吃力,英语却成为张楚汉的“拦路虎”。
张楚汉:我1973年出国去参加世界大坝会议,到了那里以后简单地聊几句还可以,一到美国人英国人讲的英文,就听不懂。就痛下决心,回来就听英文广播,一直听到了1978年。

导师张光斗(右四)带着张楚汉(右三)出席西班牙国际大坝会议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夕,我国选拔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张楚汉凭借多年专业积淀和此前苦攻的英语能力脱颖而出。这双曾走南闯北的赤脚,此刻站在世界水利科技的最前沿。然而,巨大的差距也给张楚汉带来强烈冲击。
张楚汉:差距之大不是一星半点,大概30年。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模型实验,到了美国它完全是数字化了。房屋、桥梁、大坝、隧道、地下岩土、水流全有,都计算机的东西,一个一个大磁盘,全部程序都在里头,所以感觉到差距非常之大。

张楚汉(左二)留美期间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院士(左三)交流
立志把国外先进科技带回中国,年过45岁的张楚汉把自己变回年轻人,以“不服输”的姿态昼夜攻坚。他是从头学起的白纸,也是浸入知识海洋的海绵。
张楚汉:两年多就基本上没有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天天晚上12点回宿舍,就是劳累。但是不断地有所进展,很有兴趣,工作往前走的时候很快乐。
从无到有 到世界第一
参与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建设
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唯有双脚才能丈量。有人劝说张楚汉留在美国,他目光坚定:“我们的天地在中国,我们的根在中国。”1981年,他携万卷所学回到祖国。
张楚汉:在世界上,没有我们国家那样规模的工程,美国也没有,欧洲也没有,日本也没有。我们国家西南地区的高坝水电站的蓬勃兴起,就是非常好的时机。
彼时的中国,各行各业蓬勃兴起,水利工程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也给张楚汉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初试身手,是四川西南部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这是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张楚汉:我出国之前都还没有开始搞200米级的高坝,就从我回来以后,二滩开始,第一个高坝,240米。那么高的坝我们没有建过,没有修过。特别是三峡,那么大的水,你怎么修?怎么截流?大坝混凝土怎么浇筑?怎么防止裂缝?300米高的坝怎么能够抗震?有一点闪失的话不得了,百亿的库容,你想想,下游的城市,那灾害是无法设想的。

张楚汉在小湾水电站视察工作
高坝水电站最怕地震,而西南地区又恰是我国地震活跃地带。面对这一世界级工程难题,张楚汉带领课题组展开攻关,创新提出的科研成果保证了高坝水电站的安全性。
张楚汉:西南地区都是强震区,你不修也不行,这个地方水资源又最丰富。我们研究出来方法,应用到工程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现在已经世界公认了。

张楚汉撰写的有关汶川地震的论文批注
从二滩到三峡到白鹤滩,从雅砻江到澜沧江到金沙江,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都留下张楚汉的身影。他跋涉在悬崖峭壁与湍流险滩之间,俯身勘察,仰头丈量,为每一道坝体量身定制抗震安全方案。最揪心的一次,还是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汶川。
张楚汉:当时的汶川到处是堆积的滑坡体,公路也不断地堵塞。有一次车开过去之后,后边那个石头就滚下来。
当巨大的堰塞湖如利剑高悬,北川、绵阳等城市万分危急,张楚汉作为专家组成员先后5次前往震区,和团队日夜计算预测溃堰洪水过程。余震不断,山石滚落,他站在危岩之上,江风吹起鬓边白发。那一年,他75岁,没有个人安危,只有国家与人民重如千钧。
张楚汉:国家面临那么重大的灾害,要你提出一些建议,你身体许可,就应该身先士卒。我们一起去了以后就开始计算,到底挖到什么程度?泄掉多少洪水?溃坝的洪水会有多大?下游绵阳安全不安全?主要做这个快速的评估和计算。
老当益壮 不改赤子之心
年过九旬依旧奋战在工作一线
“老当益壮”的豪情,化作天地之间的继续躬身前行。近二十年,张楚汉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向国家提交了十多项咨询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中就包括雄安新区水安全治理。
张楚汉:白洋淀怎么治?那是一个洪泛区,防洪怎么办?地下水严重超采怎么恢复?最后就是雄安新区建起来以后,几百万人口,将来水怎么保障?我们提了4条建议,现在基本上按照这个来实施。

张楚汉(中)在雄安新区新安北堤现场考察
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但张楚汉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师。培养了无数后起之秀,他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要墨守成规,敢于提出质疑,要创新,不能够老一套地搬过来。
学生敬畏他,因为他对学术要求极高,学生也爱他,因为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清华大学教授王进廷是张楚汉第一批博士后之一,如今已是中国水利领域中流砥柱。
王进廷: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每次改得面目全非,基本上是推翻重来的感觉,所以心里有时不敢去找,压力挺大的。但是一旦改好了,我们把论文投出去,录用了,心里还是非常开心。

2021年,张楚汉给清华学子授课
张楚汉总说,“工作使人年轻”。92岁,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好奇探索未知的精神头,不减当年。王进廷说,“张老师现在每天还来办公室,每天在学新知识,对所有新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热,也多次跟我说,我们的研究一定要跟人工智能相结合。”
如今的张楚汉对人工智能兴趣很浓,时常使用DeepSeek搜索医药、健康、水利、碳中和等一切他想了解的问题,他夸赞DeepSeek回答水利问题“相当不错”。他认为,现在研究地震也好,防灾也好,人类积累的知识可能绝大部分都在它里头,“让它为我们提供很多方案,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派上用场。”
张楚汉仍记得四十多年前,初抵大洋彼岸瞠目结舌的那一幕幕,记得他在异国他乡的计算机房工作到深夜,坐上午夜末班车看到的窗外霓虹。如今,张楚汉终于不用再羡慕其他国家。
张楚汉:高坝水电站工程,中国现在已经世界第一,我们的规模,我们的建设难度、高度,都是领先,这毫无疑问。在创新理念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因为我们国家建设条件非常之好,所以我们有条件做到既是我们首创的理论方法,又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上去。

张楚汉(右二)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记者手记】
九十二岁的张楚汉先生,健步如飞、声音洪亮,清澈的眼神中流转着不灭的少年意气。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至今仍坚持每学期给学生上一堂大课;他喜欢一切新鲜事物,从天文地理到人工智能,什么都要学;他说不能只埋头学习,要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现在闲暇时还唱唱歌、做做操,每天上下班路上骑一段自行车。“勤学多思,溯源探异,律已助人,求实尚美”是先生的座右铭,他这样自勉,也这样育人。水利万物而不争,曾经赤足奔跑的青涩少年,成长为以山河为卷的水利大家,先生的德行与智慧恰如水流,奔腾不息,润泽万物。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陈怡
记者丨朱敏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帅博
摄像丨陈伟奎
视频剪辑制作丨帅博
包装设计|曹懿心
鸣谢|中国科学院 清华大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