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号,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岩寨村举办2025年“湘黔互动·乡情互联”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歌会。此次歌会以“以饭养身、以歌养神”为理念,致力打造“世界上最长的民族歌会”,吸引了湘黔两地53支队伍参与。
“欢迎欢迎真欢迎,欢迎来到岩寨村。”
活动当天,岩寨民族文化广场响起清脆的欢迎歌,为远道而来的歌友们送上最质朴的问候。37支贵州队伍、16支湖南队伍身着绚丽民族服饰,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汇聚一堂。歌手们轮番登台,一展歌喉,用歌声架起湘黔两地交流的桥梁。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大木村民歌代表队队员 龙金香:
“我每年都来赶这个歌会 已经40多年了,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团队交流,我很高兴,这不仅可以展示我们本地文化,也是学习其他地区文化。”
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偏坡村领队 谢治金:
“能来到湖南赶歌会,和湖南的朋友们一起唱歌,感觉特别高兴。身为一个苗族人,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我很自豪。希望以后这个歌会越办越好,让我们湖南和贵州的朋友有更多交流机会。”
歌会现场,一首首悠扬的山歌在山间回荡,歌声或激昂、或婉转,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也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观众们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云南昭通游客 郭小琴:
“我是第一次来这边参加赶歌会,我觉得现场歌声很有感染力,太震撼了,当地的美食也很好吃,整个过程很有趣,我希望下次还来。”
岩寨歌会源远流长。自明末清初,每逢“赶场日”,歌手们便自发聚集在岩湾村茶树坳以歌会友,逐渐形成习俗。2007开始起,歌会固定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在岩寨鼓楼举办,自此歌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成为湘黔边境的“文化名片”。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宣传专干 龙琳:
“‘四十八寨赶歌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湘黔两省携手推动乡村治理、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通过歌会,我们希望进一步展现湘黔人民昂扬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
记者:靖州融媒钦苏芬、通讯员林哲
编审:赵庆丰、李浩、于红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