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敏。受访者供图

陈洁敏捐献造血干细胞获得荣誉证书。
受访者供图
8月27日,广州珠江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袋鲜红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从陈洁敏体内采集完成。它即将跨越国界,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陈洁敏,云浮市罗定市龙湾镇人民政府的一名普通职工,是云浮市首例非亲缘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用九年的等待和四小时的坚持,书写了一段关于生命与缘分的温暖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少年时种下善意的种子
陈洁敏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悄然埋下。那时,当地红十字会进校园开展宣传,献血与器官捐献的科普视频在她心中悄然播下一颗善意的种子。
“很多血液病患者,只有通过骨髓移植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这个认知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一点付出,或许能换来一个家庭的完整。
2016年,她步入大学校园,当红十字会再次来到学校宣传时,已满18岁的她毫不犹豫地登记报名,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这是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一件事。”陈洁敏回忆道。
非亲缘配型成功率极低,常常只有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但她始终怀揣着“万一能配上呢”的朴素愿望。这一等,就是九年。其间,她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生活几经变迁,但那份挽救生命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5月底,一通来自罗定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陈洁敏平静的生活。工作人员告诉她,她的HLA分型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捐献。
“当时有点吃惊,没想到真的能匹配上。”她坦言,虽然一直抱有希望,但真正接到电话时仍感到意外。她没有立即答应,而是仔细询问了整个流程和细节,尤其是对身体的影响,并与家人沟通。
在了解到捐献过程类似“加强版的献血”后,家人表示,“既然对身体没有损害,那我们当然支持。”当天,陈洁敏就回复了“同意捐献”。
随后,陈洁敏经历了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等一系列程序。等待高分辨结果的一个多月里,她内心忐忑,生怕因任何环节出问题而无法完成捐献。直至收到通过消息,她才真正安心。
8月22日,陈洁敏在罗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广州,开始连续四天注射动员剂。“整个过程没有想象中可怕,就和献血差不多。”捐献当天,她躺在采集床上四个小时,血液从一侧流出,经机器分离出干细胞后再回输体内。现场,志愿者娟姐一直守在身边,让她倍感安心。“结束的那一刻,真的是松了一口气。”陈洁敏回忆道。
向世界传递温柔力量
陈洁敏的捐献,不仅是她个人的善举,更是一场由家庭、单位和社会共同护航的生命之旅——家人称赞她“超棒”“有大爱”,同事评价她“认真负责、热心肠”,单位更是全程提供支持。其中,龙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调整她的工作任务,保障其术前术后休假,让她无后顾之忧;罗定市及云浮市红十字会则提供“保姆式”服务,全程陪同检查、安排行程、心理疏导,确保万无一失。
成功捐献后,陈洁敏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No.20933前来报到,守望相助是人类高尚品德,请玩家再接再厉。”编号20933,正是她的荣誉证书编号,而“玩家”一词,流露出她的幽默与真诚。
据了解,平日里,陈洁敏性格内向,但这次却勇敢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更多人,成为云浮第18例、全国第209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云浮首例非亲缘涉外捐献者。
如今,这份“生命种子”不仅跨越地理边界,更传递了云浮乃至中国普通人的温度与善意,但她却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九年等待,一朝圆梦。陈洁敏用行动表明:英雄不必惊天动地,善良无需轰轰烈烈,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刻,成为一束光。而她,正是那样一束温柔却有力的光。
■相关
云浮市红十字会:
架起生命之桥
传递无疆大爱
在云浮,有这样一支力量,他们默默编织生命的网络,搭建希望的桥梁。近年来,云浮市红十字会以“三救三献”为核心使命,尤其在造血干细胞捐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校园到单位,从本地到国际,他们用专业与温暖,让云浮的大爱走向世界。
今年以来,云浮市红十字会已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50场次,走进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邓发纪念中学、云浮市人民医院、云浮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共完成290份血样采集入库,进一步扩大中华骨髓库库容,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842人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功实现18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者来自教师、公务员、医护、企业职工、大学生等各行各业,汇聚成跨越血缘的生命暖流。
云浮市首例非亲缘涉外捐献者陈洁敏的出现,标志着云浮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迈入国际化新阶段。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生命接力,更是对云浮市红十字会协调能力、专业水准和后勤保障体系的一次高标准检验,彰显了“善德云浮”大爱无疆、生命无界的人文精神。
为消除公众对捐献的误解,云浮市红十字会持续开展科普宣传,强调捐献过程安全、可靠,不影响健康,并通过健康体检、保险保障和长期随访等方式关怀捐献者。他们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因为“每一位志愿者的数据都在每一天、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匹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