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佳敏(湘潭大学)
据《新京报》报道,一些MCN机构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以“高保底”“流量扶持”“出名”“成网红”等虚幻承诺和短期利益为诱饵,诱导其签下不平等合作协议。一些未成年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8月27日 《新京报》)
直播公司牢牢抓住了未成年人渴望被看到、被认可、迅速改变命运的心理弱点。特别是这些未成年人大多是辍学的农村女孩,自身社会经验匮乏,缺乏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而她们的家长可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也可能连直播都不太明白,更不用提那些合同中的陷阱。“网红经济” 的快速发展,让 “一夜成名”“轻松赚钱” 的观念误导了不少未成年人,却没有人提醒她们这个行业残酷的淘汰机制和隐形陷阱。
这些女孩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入直播行业,然而很快发现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公司用低门槛高收入的话术吸引她们入职,实际等待着她们的却是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严苛的考核制度、直播间里的骚扰调侃、与年龄不符的性感服饰,和宛如“卖身契”一样的合同。
其实这些女孩的选择并非“自由选择”,对于辍学的农村女孩而言,她们面临的往往是有限的教育资源、狭窄的上升通道和物质匮乏的家庭环境。当直播公司抛出看似诱人的机会时,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被迫妥协”。
直播行业蓬勃发展,却绝不能让未成年人成为行业发展的肥料,守护未成年人的青春需要各方合力。
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升级身份认证技术,采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手段,确保主播身份信息真实准确,严格杜绝未成年人从事不当直播内容。同时加强审查机制,对于那些违规直播间及时封禁,不给违规直播留下生存空间。
监管部门则需加大执法力度,对直播行业进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对那些打擦边球、刻意规避监管的直播公司施以重拳,提高其违法成本。
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孩子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协作,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复杂性。
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关乎社会正义和数字时代的文明底线。别让未成年人的青春被虚幻的承诺所利用和消费,还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