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外手记 |《三大队》来布鲁塞尔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2:12:00    

1、“我有一个问题请问程队,啊不,张译……”

住在布鲁塞尔的中国人,都习惯把这里称为“布村”。因为这个城市太小了,小到开车半小时能从南到北,一小时能打个来回。

小地方的建筑也一般都不太大,四层以上的高楼都少有。布村的中国文化中心就是这种小建筑的典型,一层有个玻璃顶阳光大厅用来办展览、招待宾客,地下一层有个电影厅用来放演出,满打满算也才150个座左右。但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这个小小的厅接待过不少明星,欧洲与中国有关的演出经常在这里,国内来欧巡演的团队也往往把这当第一站。

最近一次接待的是《三大队》演职员团队。没错,主演张译和导演戴墨带着这部电影到布鲁塞尔,在中国文化中心跟观众们见面了!

张译和戴墨亮相舞台。摄影:东三环高圆圆

这部电影上映当天,观众们挤爆了整个厅。布鲁塞尔当地人讲究个事事都要预约,电影票恨不得提前一个月买,《三大队》上映当天却有不少人见影起意,直接跑进来碰运气。眼见每个座都有了主,工作人员在最后摆了排椅子,顷刻之间也被一扫而光。再后边进来的老外干脆坐在旁边过道台阶上,倒是一点都不碍事,《三大队》剧情那么紧凑,怎么可能有人舍得中途上厕所?

电影开始前,观众陆续入场。中国驻欧盟使团供图。

导演和主演亮了个像,然后就隐身到观众堆里和我们一起欣赏。《三大队》剧情并不复杂,2002年发生了一桩入室抢劫强奸杀人案,受害人是一名年仅14岁的花季少女,刑警三大队队长程兵(张译饰)带全队抓到了一名嫌疑犯,另外一名却意外跑路了。出于义愤,审讯的警官踹了嫌疑犯一脚,没想到后者却倒地死去,三大队全体成员由此被抓捕判刑,丢了工作也丢了人生。但不再是警察的程兵却依然放不下,带着这些前警察们万里追凶,花十年光阴把真凶缉拿归案。

整场戏打斗不算激烈,也没有什么酷炫的特效,但给人感觉就是放不下走不开,全场观众的心都随着程兵队长提起来。最后程兵扮作送水工抓住嫌疑犯王二勇之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笔者抢到了第一个提问机会,不过入戏太深的我已经混淆了眼前的演员和剧中角色的概念,张口就来:“我有一个问题请问程队……”台上台下笑作一团,整个电影院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张译与观众互动。摄影:东三环高圆圆

这样快活的空气持续了至少一个周。《三大队》是2025年布鲁塞尔中国电影节的重头炮,这之后《八角笼中》、《热辣滚烫》、《雄狮少年2》、《音乐家》、《风筝》五部电影依次在这个小小的厅里上映,场场爆满,给布村带来了一波中国震撼。

祖国的电影跨越山海赢得观众的称赞,对居住在当地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值得珍视的高光时刻。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摆放的电影海报。摄影:张周项

2、为什么是《三大队》?

高光过后静下心来思考思考,问题就来了。中国每年有那么多的优秀电影,为什么是这几部被选拔出来,飘洋过海来到了欧盟总部?

客观来说,这几部电影在国内票房榜上并不都排在前列。《热辣滚烫》和《八角笼中》票房很高,但《三大队》票房“仅仅”7亿出头,《雄狮少年2》票房“仅仅”2亿多,后者甚至不足以覆盖拍摄成本,有2亿多的亏损。至于《风筝》和《音乐家》,本来就不是商业片,卷的就不是票房那条赛道,票房自然也排不上号。

那么为什么是这么几部电影通过了层层选拔,抵达了布鲁塞尔呢?这也是当晚笔者提问张译和戴墨的问题:“导演和主演都有着很多有名的作品,为什么选择《三大队》?这部片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优势吗?”

他们的回答很精彩,原句摘录下来:

“程兵这个人真实的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过。他曾经是我们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有幸把他的故事表达出来,今天更有幸当着这么多观众的面把这个故事带到了比利时。我相信在这一点上能看得出来,其实中西方文明即便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坚持正义善良真理的这一点上,我们是共同的。

通过这个电影大家都能看出来,我们和欧洲人民一样,我们喜欢英雄,我们喜欢真善美的东西。”

张译和戴墨回答笔者提问。摄影:东三环高圆圆

这句回答可以说打在了笔者的心巴上。把这几部电影都看完不难发现,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小,讲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三大队》讲的是一位普通警察十年追凶的故事,《八角笼中》讲的是格斗孤儿从生存都成问题成长为冠军的故事,《热辣滚烫》的主角更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甚至在普通人中都是过得比较惨的那一档。这次来布鲁塞尔的几部电影中,只有《音乐家》讲的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而且讲的是二战中普普通通的他。

对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普通人没什么距离感。这样的警察也许就是你我的中学同学,格斗孤儿的直播可能你昨天还点过赞,努力减肥的姑娘谁身边没一两个?看这样的电影,我们会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身边人,参与感会更高。更深一步讲,我们普通人也是会珍视自己的,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电影恰恰激发了这种自我珍视的本能。

3、中欧普通人都差不多

在布鲁塞尔的普通人中间,这几部普通人的电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比如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这几天就没怎么出门,他坚持守在最后一排,从首映式看到闭幕场。他特别喜欢《热辣滚烫》,觉得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好人有好报的故事。雷佳音饰演的渣男哪都有,但对人这么好的姑娘不多见。

或许是离家久了思念中国菜,龚益老把这部电影喊作《麻辣滚烫》,跟他聊天时我眼前好多次浮现出麻辣烫,哪天去吃一顿~~

老外也一样。小姑娘埃利亚·戈德曼(Elia Goldman)即将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中比混血的她能说一嘴流利的中文。她也很喜欢看《三大队》,但关注点和笔者完全不同,我们关注的是英雄警察,她想的是这警察的家人是不是很委屈?女儿多年见不到爸爸又是怎样的缺憾?

本地人松尾·施洛伊斯纳尔(Matsuo Schleusner)在海报前留念。他对东亚文化很感兴趣,名字是日本拼法,人则在中国学习过几年,中文说的特别好。摄影:张周项

在布鲁塞尔从事动画业的维亚切斯拉夫·博哈托夫(Viacheslav Bohatov)看了前边几部,这位专业人士对其中展现的中国电影画面制作很满意。他的女伴瑞贝卡·诺斯(Rebecca North)只来得及看了最后一部《音乐家》,但她觉得一点都不亏,因为这正是她最爱的那一部。

《音乐家》画面。摄影:张周项

电影全程俄语与中文混杂,但瑞贝卡通过英文字幕和画面完全吃透了剧情。她的视角与我们不同,观众容易被电影叙事节奏带着看音乐家的故事,在她眼里这却是两位小女孩的故事,一位是冼星海留在国内不能见面的女儿,一位是他在阿拉木图的房东家的小姑娘,年岁与他女儿相仿。音乐家被困国外骨肉分离,家中的小女孩暗自饮泣;音乐家被改派其它城市不得不与房东一家说再见,那位同岁的小女孩用眼泪宣泄着自己的悲伤。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感动,赋予了这几部电影跨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或许当地媒体在报道时提到的评论,最能说明当时的感觉:

“整个美好的夜晚,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以电影为桥梁,试图超越隔阂而联结不同的文化,用柔和的文化之力滋养相互的理解与共鸣。”

“Throughout the evening, a consistent theme emerged: the desire to use cinema to build bridges, to showcase what unites rather than what divides, and to use soft power to foster mutual understanding.”

感谢电影,感谢普通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