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脱口秀大会》到《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系列节目的“元老”,广东人江梓浩既是腾讯系脱口秀节目“最持久的非冠军选手”,也是“把脱口秀干成铁饭碗”的人。虽然,节目中的他经常遭遇“一轮游”,但也曾凭借“扔拖鞋”名场面风光过。
2025年的夏天,江梓浩又“炸场”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在腾讯视频开播次日,江梓浩凭借一段三分钟狂怼五大港星的“发疯”表演强势出圈,不仅惊动了谢霆锋和容祖儿,还被网友封为心中的粤语文化“推广大使”。
四年前,江梓浩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焦虑是自己的工作常态。最近,江梓浩再次与羊城晚报记者面对面,他把“焦虑”转换成了“专注”。毕竟,最近半年持续上演的江梓浩粤语栋笃笑专场演出豆瓣评分高达9.6分,场场爆满、场场爆笑,给这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脱口秀演员带来了底气和信心。

出圈:广普表达以后可能会是我的表演常态
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中,江梓浩的第一场表演聚焦粤语文化,既表达了“广东人不爱看春晚”“蟑螂又大又会飞”等共识,也会呼吁节目增设“大湾区季”。最出圈的,是他对香港娱乐圈的“有情”吐槽:调侃王家卫拍沪语版《繁花》,容祖儿一到内地就唱《挥着翅膀的女孩》,谢霆锋转型成“中华小当家”,吴彦祖变身英语老师……之后,容祖儿在微博回复他:“下次我的演唱会要多准备一位神秘嘉宾。”谢霆锋也接受调侃:“越来越有味,是男人味也是黑胡椒味咯。”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的同时,也带来了网友对粤语文化、粤语脱口秀的探索。
羊城晚报:广东人参加普通话脱口秀节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江梓浩:粤语语言环境带来的幽默感、文化,和普通话环境相比差别巨大。粤语是我的母语,我说粤语会自信,所以当我在全国舞台使用普通话表达幽默感时,必须先跨过一道语言屏障。
羊城晚报:你参加节目会经历一个不自信的阶段吗?
江梓浩:挣扎过。在这个舞台上,我曾感觉观众更容易接受北方演员的表达方式。同时,对于用普通话创作,我也明显感觉没北方演员速度快、技巧好。但现在,我的技巧更厉害了。

羊城晚报:是不是相对于东北普通话,观众不太容易接受广东普通话(简称广普)?
江梓浩:东北普通话语言节目在央视春晚年年有,普及度高,而且内容涵盖家长里短,与语言高度匹配。相对而言,不是观众不能接受广普,而是我的内容没有匹配广普口音,没有发挥它的优势,所以观众听起来会不舒服。
羊城晚报:你现在找到一些匹配的窍门了吗?
江梓浩:一点点。我在这一季首期讲的是与广东文化、粤语文化有关的事,很适合用广普表达,而且只要不用特别生僻的粤语词,只是带一点广东口音,观众会觉得有意思。虽然沪漂期间,我的普通话水平在与身边朋友的频繁交流之后有了大大提高,但这种广普表达以后可能会是我的表演常态。

羊城晚报:节目里,你还原了广东人对春晚兴趣不大的共识,但你想上春晚吗?
江梓浩:我想。毕竟是全国高级别的舞台,能上台还是很好的。我也想让全国人民听听春晚不只是有东北普通话,还有广东普通话。
羊城晚报:你曾经在《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凭借扔拖鞋名场面“炸场”。这种“炸场”的感觉会不会上瘾?
江梓浩:会上瘾。这种作品可遇不可求,我称之为“人生段子”。这种创作和我的状态、心态密切相关。“扔拖鞋”的情绪可能仅限于20岁,这种状态过了就不会再有。到30岁时,我也有这个年龄阶段关注的问题。甚至,我现在讲粤语文化的现状,讲过之后也会放到一边,下一个作品再关注其他话题。

羊城晚报:可能你需要在每年参加节目时带来不同的话题?
江梓浩:脱口秀演员健康的创作状态是在生活中汲取养分、生发灵感、保持表达欲。所以,连着参加节目,就像每年经历高考,对脱口秀演员来说很吃力。但这也是节目的好处,逼着大家去创作、磨练技术,不能说没有灵感就不演了。就创作而言,灵感只占1%,技巧占99%,你得把一般的题材做到80分以上,也得把100分的题材做到120分。
羊城晚报:你参加节目会有一种逼自己创作的心态吗?
江梓浩:我倒不是逼着自己创作,而是把它当成让全国最好的、为脱口秀演员提供的展示舞台。我一直认为,能被选到台上“丢人”不是容易的事,至少证明我的内容是优秀的。我身边有很多努力的朋友,但他们不一定有我这种“丢人”的机会。

调整:再优秀的演员也会冷场,会创作烂段子
罗永浩曾在《脱口秀大会》上质问江梓浩:“你为什么要做脱口秀演员?”在江梓浩回答“因为热爱”后,罗永浩暗示“有的人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烂脱口秀演员”,甚至建议其转行做电商直播。罗永浩也曾公开称江梓浩是“历届最差脱口秀选手之一”,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问:“你非得做这个吗?”今年,在看完江梓浩的“炸场”演出后,罗永浩称赞江梓浩让人“刮目相看”,并感谢了他的坚持。在江梓浩坚持的这几年,他的心态的确悄然发生着变化。
羊城晚报:罗永浩这次又提到了早期在节目上说你没天赋这件事。这件事曾经影响过你吗?
江梓浩:我不是装潇洒、装轻松,当时真的完全没有影响到我。因为我知道他只看了我在节目里的5分钟演出,没有见过我在线下演出收获满堂喝彩、掌声雷动的样子。海源哥是行业内公认的优秀,但依然有人说他更适合幕后。梁海源不行,谁行?所以,我会更理性地看待类似评价。
羊城晚报:你一直保持着这种自信心走过这几季节目吗?
江梓浩:要保持的是一种习惯。我们脱口秀演员很敏感,经常在表演的15分钟内会经历多次情绪波动,夸张点形容——一炸场,“我是天才,我太幽默了,周星驰也不外如是”;下一秒段子冷掉,“我真是个废物,为什么还要做这行?为什么要上来丢人”。为了放平心态,我们习惯安慰自己,再优秀的演员也会冷场,会创作烂段子。

羊城晚报:但是你觉得罗永浩当时对你的评价,会影响观众对你的评价吗?
江梓浩:这件事,我后知后觉。我意识到之后一度挺生气的,有时半夜爬起来想“他怎么能这么说我呢”?等到我心情平复之后,又和解了。因为,我现场确实没表现好,反响平平,既然如此,我得允许自己接受批评。而且这档节目的魅力在于,你今年差,没关系,明年就能让大家刮目相看。线下演出也是如此,一场开放麦效果不好,没关系,下一场,我又是天才!
羊城晚报:你前几年表露过想获得脱口秀大会冠军的心态。今年再次经历“炸场”之后,你想过赢到最后吗?
江梓浩:没有,完全变了。我以前总会想象自己很酷的样子,但现在很坦然。我只想向大家展示我的好作品。我清楚,这档节目首先是综艺,其次是脱口秀。我们不能要求用线下演出的流程做节目。

羊城晚报:脱口秀演员之间有一套专业评价的标准,可能观众也有一套评价标准。如何平衡?
江梓浩:演员之间也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彼此的风格,但我只要赢得自己的观众就可以。对于所有参加节目的脱口秀演员而言,大家只是在寻找喜欢自己的观众,所以这个舞台相对来说是公平的。
羊城晚报:你会在创作时总结一个“最大公约数”,在某些方面寻找吸引更多观众的可能性吗?
江梓浩:一些演员真的会奔着最大公约数去创作,在表达自己喜好的同时,也表达大众关心的话题。但我目前没有这么强的能力,我的创作心态是——我喜欢的内容,就一定会有观众跟我一样喜欢。

探索:我想像黄子华一样,到香港红馆说栋笃笑
江梓浩依然在上海生活,但今年,他带着花半年时间创作的栋笃笑专场《广东佬梓浩》回到广东,为懂粤语和对粤语感兴趣的观众们表演。作品内容包含很多只有在广东生活的人才能理解的梗,如香港流行文化、TVB剧、粤式饮食习惯,还有他在上海、北京打拼时经历的南北差异。江梓浩从小将粤语栋笃笑开创者黄子华视为偶像,这次开启粤语栋笃笑专场,是一次圆梦之旅,也是他无限靠近偶像成就的一次尝试。

羊城晚报:上海对你而言,是个什么地方?
江梓浩:第二个家。我现在还是在上海生活,开粤语专场之后,现在一个月有半个月在上海。在没有开粤语专场时,上海给我带来的是高强度的创作氛围。这里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太多,给彼此带来了很大压力。我有时去开放麦,状态都不仅仅是给观众展示的,而会带着一些压力,因为观众中也有好多同行,大家会暗中比较作品质量。上海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作环境,但也会让我们累。现在,我的工作重心到了广东,压力小很多。
羊城晚报:从参加《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到《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你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梓浩:今年变化最大。粤语专场给我带来了一种从容和洒脱,让我在节目里放下包袱。以前,我越想在这个最重要的舞台抓住机会,越抓不住,而且把自己逼得太紧张、太难受。现在,我知道节目不是我唯一的出路,梁海源向我证明,演专场也能获得非常好的成绩。所以,我把心态放平了,只享受展示的过程就好,成功与否无所谓,淘汰与否没关系。

羊城晚报:七季节目,你眼中的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梓浩:沧海桑田。好多人在这个行业里进进出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观众也在进步,更懂行了。
羊城晚报:客串过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之后,想深耕表演道路吗?
江梓浩:这件事不是我想做就能做。我有个朋友倒是真的转行了,他之前说线下脱口秀,现在每个月要去几十个剧组面试、试戏。相对而言,我还没到这个份上。很多人觉得我是在无奈坚守,但其实我在线下获得了很多观众认可,过得很开心。如果有一天,线下观众不买我演出的票了,我肯定是混不下去了。我也会经历挣扎,但只要专注做喜欢的事情,一定会有进步。
羊城晚报:只要有观众,你可以演到多少岁?
江梓浩:可以演一辈子,真演到我快说不出话的时候,观众愿意买票,我也会演。

羊城晚报:很多人对脱口秀有热爱,但也会选择做“斜杠青年”。你不会吗?
江梓浩:我曾经以为跟我一起做脱口秀的朋友,他们的心态跟我一样,但后来发现不是。一些人对脱口秀没有执念,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但我对脱口秀有执念,是少年时代看黄子华的栋笃笑种下的。我能想到最大的舞台就是黄子华的舞台,想像他那样表演,在脱口秀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我很明确自己是专业脱口秀演员,像黄子华一样,先把专业做好,才做其他事情。
羊城晚报:你想过超越黄子华吗?
江梓浩:没有。他几乎不可能被超越,他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他不仅好笑,还有内涵,文学、哲学素材旁征博引,既有人文关怀,又能针砭时弊。

羊城晚报:你之前说过焦虑是自己工作的常态,现在还会焦虑吗?
江梓浩:少了很多。当我专注做粤语专场时,就会有很多想法,不仅焦虑少了,而且给我带来了底气和自信。
羊城晚报:粤语专场会演到什么时候?
江梓浩:演到票卖不动为止。我想去更大的舞台、剧场,让更多人看到它。我能想象的最大舞台是香港红馆,因为黄子华曾在红馆演出。然后,像黄子华的栋笃笑一样,我把演出录下来发行,看看有没有平台愿意收了我的作品,让更大范围的人看到。

羊城晚报:想象一下30岁之后的江梓浩。
江梓浩:希望不要掉头发就好。我想过自己40岁左右开始发福、掉头发,实现向更丰满的喜剧人格的进化,等到40岁,我就会说“你们已经错过我年少漂亮的年代了”。现在,让我先帅一会儿吧!
文 | 记者 龚卫锋图 | 江梓浩微博
编辑:詹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