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一把刻刀 雕琢千年光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39:00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桂林雕版印刷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始于隋唐,盛于明清,至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桂林是雕版印刷技艺发达的城市,工艺流程主要有修板、缮写、校正、雕刻、印刷和装订,使用的工具包括锯、刨、锉等木工工具,纸、墨、笔、砚等文房用品,大小不同的雕刻刀,以及印刷的规尺、棕帚、鬓帚、排刷、镇纸等。

项目级别:2020年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雕版印刷,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是匠人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页或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该技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形态,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的“人类活化石”。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于清朝末年由申氏族人从湖南带入桂林,几经发展,以其纯手工操作和精巧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已有百余年历史。抗日战争期间,随着一大批文人志士相继来到桂林,桂林的雕版印刷业也进入高度繁荣时期。

作为桂林雕版印刷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出身于雕版世家,今年六十岁的申光宏用四十余载的坚守,在一次次刀起刀落间,守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让墨香在岁月中延续。

于雕版之上 刻悠悠时光

一桌一凳,一个舞台;一刀一木,一份传承。

七星区七星街道漓江东路,申光宏的个人雕版印刷工作室里,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他正在桌前神情专注地忙碌着,仔细雕刻着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词名句和桂林山水的木质雕版。刻、切、铲、凿、划各种娴熟的手法,让手中刻刀在木板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痕,木屑沿着凹槽堆砌。安静的房间里,雕刻的“吱吱”声格外清晰,独特的雕刻技艺散发出岁月的芬芳,把一幕幕历史经典、人物形象和现实场景定格在了木板上。

出生于1966年的申光宏,自16岁正式跟随父辈学习钻研雕版印刷技艺,也正是从这时起,他才发现这门技艺中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种精湛的传统工艺。至今,他已经独自刻制完成数百块雕版。

申光宏手握拳刀,正在进行雕版雕刻。 记者蒋璇 摄

据史料记载,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当时,雕版印刷品主要包括经书、佛像、历书等。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印刷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

“尽管宋朝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彼时多数印刷品仍以雕版印刷术为主。”申光宏说,宋朝时,雕版印刷划分为官刻、坊刻、私刻三种形式。其中,官刻是指由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印制品多为官家发行的文件、图书等;坊刻指的是由坊主聘请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图书,包括书籍、唐诗宋词等;而私刻的印制品则包含老百姓印的年画、门神等。

申光宏告诉记者,清代中期,其祖辈以雕版刻字印刷为业,清朝道光年间在湖南宝庆一带(今邵阳地区)远近闻名,当时,申氏祖辈的印刷业务主要是一些儿童读物和教科书,并刻板印刷一些年画、财神、门神、观音、灶王、民间日历通书,同时,也对外承接一些家谱的印刷。不仅如此,太祖辈的两位秀才,还曾经开馆收徒传授这门技艺。

随后,申光宏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申氏家训”,这本家训就是由申氏族人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而成的。闲暇时,他会时常翻看刻着家训的雕版。“每日清晨早起,夜坐必要更深。银钱交占清白,亲朋不可轻慢。姊妹切莫断情,村坊和睦为贵……”一个个字读下来,申光宏仿佛又回想起了童蒙时的受训。

至清朝末年,因湖南局面动荡,申光宏家族中有多人相继来到桂林谋生,并将祖传的雕版刻字、印刷技艺带入桂林。在当时官府的重视及支持下,他的祖辈在当时桂林老盐街一带把雕版印刷经营得有声有色。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文人志士先后来到桂林,很大程度上也让桂林的雕版印刷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桂林的文化名人多,流动人口也大,学习资料、抗日宣传的资料需求量很大,印得很多,雕版印刷生意十分红火。”申光宏说。

新中国成立后,申氏家族中的一部分人进入桂林印刷厂和工艺美术厂工作,继续从事印刷和印章雕刻工作。

一刀一刻 皆是匠心

申光宏介绍,雕版制作这一传统工艺流程,涵盖了修板、缮写、校正、雕刻、印刷和装订等多个环节。

在选材方面,他一般会选用青梨和黄梨等木材作为雕版刻字的原材料。在他看来,桂林产的梨木纹路细腻,木质软硬度适中,经过加工处理后,一般不会开裂也不会虫蛀,是雕版刻字的佳品。

经过精心锯板,选取适合雕刻的树干部分,锯成约2厘米厚的适宜木板。随后,通过浸沤过程,将木板置于水中并压上重物,浸泡1至数月,以去除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增强木板的刻写与吸墨性能。同时,干燥环节同样重要,将浸沤后的木板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或采用石灰水煮沸法快速干燥。最后,通过平板工序,将干燥的木板两面刨平并涂上植物油进行打磨,确保其光滑度符合雕版要求。

木材加工结束后,就要为刻字做准备。雕版制作是雕版印刷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环节。雕刻前,要先将雕刻的内容书写在木板上。

记者了解到,雕刻的字体多为楷体和宋体,书写的方式有“软字”和“硬字”两种。所谓“软字”,就是将要雕刻的文字先书写在绵纸上,再用由红薯淀粉熬制的浆糊反面粘贴在木板上,待纸张干透后再刷上香油,让文字透过纸张,便能够雕刻了。

而“硬字”对雕刻者的要求更高,需要用毛笔将文字用宋体或仿宋体反面书写在待雕刻的木板上。申光宏表示,反面书写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雕刻者精研翰墨,通晓文理,精确地把握汉字的反向结体及反向用笔方法。

申光宏正用毛笔将文字反面书写在待雕刻的木板上。 记者蒋璇 摄

随后,申光宏拿出了一块已经反面书写好的木板向记者演示雕刻过程。雕版刻字刀具有数十种,但常用的是一把拳刀,寓一拳相握之意,在雕版印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刊刻雕版的核心工具。此外,还有曲凿,分为小曲凿和大曲凿,以及平凿、斜凿、铁锤、刨子、锯子等辅助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雕版印刷的完整器具。同时,棕刷、墨缸和纸张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共同助力雕版印刷的精细完成。

只见他端坐在桌前,先在木板上刷上一层香油,随后便拿起了拳刀。左手扶着木板,右手四指握拳抓刀,指实掌虚,大拇指朝上,灵活地控制着刀头方向,雕刻出汉字的点、横、撇、捺。

申光宏告诉记者,刻字时,雕刻者要做到手腕用力,下刀稳准,刀深力重、干净利索、一刀一刻、不予修补。雕刻时,如果太过用力,笔画就会损坏;太轻飘,刻出来的字就没有章法。正常来说,熟练工一天能刻百余字。“有句话说‘拳刀传精神’,同时,雕版刻字也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稍不留意,就做不到‘字字可信,勘对无讹’。”

雕版制作完成后,就能进行印刷了。记者注意到,申光宏的工作室中有一张特制的桌子,靠近上下两个边缘的地方分别固定着两根木条,桌上还放着一些木块,以便将雕版牢牢固定在台面上。他将雕版和纸张放置其上后,便开始用滚筒在雕版上均匀涂上油墨,用纸覆盖。接着,他拿着用木块制作而成的擦子在纸上反复刷印,直至字迹清晰呈现于纸张上。

“将刷印完成的零散书页、纸张或书画等,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加工整理,最终装订成册,至此雕版印刷就完成了。”申光宏说,这一步骤不仅关乎书籍或书画作品的整体美观,更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匠心。

雕版完成后,用油墨进行印刷。 记者蒋璇 摄

古今碰撞 开辟新路

“这块是清代的历书模板,这块是道教的《修身格言》,这块是民国时期的田字格、蒙教书……”这些珍藏在申光宏家中,沉淀了时光、记载着历史的老刻版,成了他手上的宝贝。“以前村民们并未意识到模板的重要性,不少人将有百年历史的模板当柴火烧了,为此我很是痛心,抢救了一批。”

申光宏的大半辈子都和雕版打交道。在刀刻的一笔一画中,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字艺术的无穷魅力。尽管现代印刷技术突飞猛进,但雕版印刷这一古老的印刷术,是一笔必须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当他捧着梨木版和历经百年墨迹发亮的古书时,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非遗有新人,是他的期盼。为此,申光宏多次参加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和各类公益活动,并现场讲解和展示雕版印刷技术。

现在,一些对这项技术比较感兴趣的老师、学生、社会人士以及爱好者,也会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也有人会购买雕版印刷的作品,比如修身格言、人像等。在他们看来,用这项传统技法印刷出来的作品更有质感。

申光宏带着桂林雕版印刷技艺走进社区公益大讲堂。 (受访者供图)

“推动‘雕版印刷进校园’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情,到一所所学校开展的雕版印刷活动中,孩子们能亲身体验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申光宏希望通过“玩学结合”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爱上中华印刷文化,为雕版印刷带来更多生机和活力。

申光宏带领小小少年感受桂林雕版印刷技艺的魅力。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申光宏除了创作反映中华好家风的作品外,还查阅相关资料,用桂林雕版印刷技艺陆续再现了老子、孔子、王阳明、华佗、诸葛亮、关羽等诸多历史名人的画像。 在申光宏家中,还摆放着一块逍遥楼图案的刻板。据了解,这是申光宏为一次公益活动制作的,这些年,在传承祖辈精湛技艺的同时,如何让他的作品大众化,一直是他不断摸索和尝试的方向。

近年来,申光宏积极开发文创新品。记者蒋璇 摄

“桂林山水闻名世界,我想把这些山水刻下来,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也正在进行其他探索,让这项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申光宏说,他希望能再创作一些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直观地接触、了解雕版印刷。

申光宏坚信,在国家重视非遗传承发展的大背景下,桂林雕版印刷等古老的民间技艺,一定会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