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师为何“隐身”朋友圈?答案在这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6:30:00    

在全民社交的时代,朋友圈已成为个人生活的展示窗口,但一个特殊群体却选择集体“沉默”,这个群体就是中小学班主任群体。记者调查发现,我市超八成班主任对朋友圈发布内容持谨慎态度,近半数选择完全关闭或仅展示三天可见。“发圈自由”背后,老师们的“不露声色”又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发了一张周末吃火锅的照片,家长群里立刻有人@我问‘老师周末不用备课吗’”,我市某高中的一位班主任向记者坦言,部分家长将教师的朋友圈视为“职业状态监测器”,从聚餐照片联想到“工作懈怠”,从旅行定位推算出“没时间改作业”。更有班主任因发布影评被家长质疑“推荐课外读物动机不纯”,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解释。

还有班主任表示,自己的“社交软件朋友圈”联系人构成复杂,通常包含学生、家长、同事,“多重角色期待导致自我呈现陷入困境”,“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无法真正将生活明晰地分为工作、生活、家庭……72%的班主任认为朋友圈内容需同时符合“教育者人设”与“普通人生活”,发朋友圈很容易引起“歧义”,因此这种角色冲突使得多数人选择“少发为妙”。

“白天处理40个学生的情绪,晚上实在没力气经营虚拟社交。”心理咨询师也对此分析,班主任日均需进行超200次有效沟通,朋友圈的点赞、评论互动无形中加重情感消耗。部分教师选择注册“小号”进行情绪宣泄,但这种“双重身份”管理反而增加心理负担。

当教育者的私人领域被不断挤压,班主任们的“朋友圈沉默”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对职业边界的守护。也希望各界给予老师一定程度的宽容,毕竟,给教师一份“不表演”的自由,或许才能还教育更纯粹的温度。全媒体记者 沈璐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