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初夏,阳光朗照。
一大早,驱车从遵义城区出发,奔驰于快畅的遵义大道,车窗两侧的城市和村庄,工厂林立,田野披绿,往来熙攘书写一路繁华。
半小时车程便到达龙江。龙江,红花岗区深溪镇一个半工半农的城郊村,距遵义市区12公里。这个1750多户近8000人口的全国先进村,产业兴旺,村民奔富,村庄祥和。
曾经的龙江,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础设施落后村。
“赶场上街路难走,谈起出门就上头,长安汽车满身抖,灰尘跟着车子走。”这是当地人曾经流传的顺口溜。没有一条硬化公路,没有一平方米办公阵地,饮水靠到附近水井挑,过去的龙江村,没有像样的产业,典型的守着“金矿”过着穷日子。
而今的龙江,交通四通八达,高速过境、大道纵横、连户路交织。村庄里,龙江酒店客来客往,水产批发市场车来车往,驾考中心车水马龙,加油站车辆络绎不绝。好一个“车轮滚滚”繁华景象。
村民钱袋鼓起来,干部精神提起来,村庄面貌美起来,今天的龙江“先进村”“经济强村”远近闻名。目前,龙江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000万元,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万元。几年间,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龙江,在于变。其变,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引领下大变。
群雁高飞头雁领。
在干部群众的眼里,杨健就是这样的“领头雁”:工作能力强,商业头脑活,创业干劲足,群众威信高,乐于奉献精神。

说起龙江村的发展,这是一份信任与坚守。龙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健告诉记者,他是地地道道的龙江村人,高中毕业后跑过运输、干过商业、开过公司,成功创业拥有数千万元资产,是那时村里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之一。2009年,回应家乡的召唤,放弃在外经商,回乡“二次创业”至今。
正是各级党组织的信任和家乡人的期盼,打那起,杨健带领乡亲们一干就是14年:“党员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党群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这些年,村党组织变强、村基层治理变好,更为突出的是,村级集体经济一路向“新”,产业发展景象兴旺。
“破题”,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龙江村通过整合资源、资金、融入集体企业的“两整合一融入”资源统筹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如何发展?当时大多数村民认为,龙江村这个“摊子”谁来当家都不好搞。好在企业摸爬滚打多年,杨健凭借积累的经验,认为当时的龙江虽然贫困,但其中蕴藏“商机”:村里闲置土地多,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多,只是没有很好地整合利用。
2010年,村里瞄准杭瑞高速深溪段开工建设机会,把村里分散的建筑工匠组建成一支20人的建筑施工队,承揽杭瑞高速的土石方开挖、边坡治理、弃土清运这些活儿,当年就给村集体挣了82万元,这是龙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村里利用遵义赛德水泥厂落户龙江这一契机,以土地入股壮大村集体经济,引进遵义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开搅拌场,每年为村里赢得30万元固定分红。
掘得“第一桶金”后,村基层党组织渐渐赢得村民信任。村里发动村民投资入股,一起开办村集体企业,并借助社会资源引进资金合作投资,2014年成立龙江村第一个集体企业——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蛋鸡养殖、花卉蔬菜水果种植,开启多元增收之路。
“立题”,村集体经济“从有到多”。
龙江村通过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坚持村集体控股的“两引进一控股”产业集聚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有到多。
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村党委带领村民一边发展产业一边完善村里基础设施,诸如硬化道路、修建沟渠、安装路灯、铺设管网,如此等等。正当村民沉浸于发展带来的喜悦时,问题随之而来:村里公益事业投入增多,村集体资金逐渐入不敷出,如果村集体的钱用完了,怎么办?

村党委一班人反复思考,认为村集体虽然有了积累,但发展的产业规模小,除去日常管理开支,收益也不是特别多,如果这样坚持下去迟早会背上债务,所以下定决心在产业规模上不再“小打小闹”。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杨健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走“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发展之路,借助已有资源和条件,去跑项目、去争资金,拓宽村集体与国企合作共建、共谋发展的路子。
就这样,村里先后引进遵义市驾驶人考试中心项目,与遵义市物资集团合作建设龙江酒店,投资800万元与红花岗区供销合作社、遵义湘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水产批发市场,与遵义市物资集团合作成立龙江驾培集团有限公司,与茅台镇酒厂合作共同打响“龙江窖酒”文化品牌。2020年,整合生态农业、酒店、驾校、水产批发、窖酒等产业为主成立贵州省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五大产业如同“五驾马车”驱动龙江村集体经济在商业蓝海中奔跑,集体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这为后来的龙江村发展打好坚实的发展基础。
“优题”,村集体经济“从多到优”。
龙江村通过资产分开、运行分开,参照折股量化分红的“两分开一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多到优。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杨健说,发展的产业多了,集体经济积累有了,摆在村党委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搞好经营管理。思虑再三后,杨健认为不能停滞不前、坐吃老本,还是要从规范管理、做优产业等方面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村里探索形成“两分开一参照”模式,即由镇、村党委牵头,成立龙江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走“村社合一”发展道路,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与村集体经营形成的资产分开、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运行与村集体实体企业的运行分开、参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折股量化股份成果对村集体经营收益进行分红。在反复实地调研后,提出结对发展模式,将红花岗区13个村集体资金1300万元进行整合,联合其他投资公司建设龙江加油站,这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加油站式村集体经济项目,2024年8月开始营业,年收益预计达260万元。与此同时,在提升村民蛋鸡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增收基础上,村集体带头示范、广泛发动村民投资开发1500亩“果冻橙”水果基地,目前果树长势良好,两年后将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6000斤,按现行市场价每斤10元计,将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可观的又一笔重要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龙江村党委每谋划一个项目,都将村集体经济放在首位,并引导村民自愿入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共建共享发展红利。在增收路上,龙江村民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门口的数十家企业就能就近上班务工,用汗水耕耘幸福生活。
一个个激情上演的“项目”,锻炼了干部,磨砺了作风,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支持率提高了,工作推进快了,龙江村的成功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的创新过程。其动力的源泉,离不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头雁振翅雁阵疾。
龙江村把党支部建到村民组上,让职责记到干部心里面。2010年11月开启“组级支部建设”试点探索,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将原有22个村民组合并为11个,建立组级党支部8个、协会党支部1个,并通过搭建以组级支委班子为中心,党支部书记、村民组长等为主体的组级事务管理班子,实现村组作用发挥最大化。建立“两级两委、交错互动”机制,实施党委、党支部、党员分级引领,村、组、户分层管理,村干部、村民组长、联户长分类处理模式,把矛盾调解、综治维稳、民生诉求等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下沉到组、到户、到人,实现“有事找党员,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反映的问题95%以上在组级支部得到直接解决。
龙江村把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让实事好事办在群众心里面。村里建立组级党支部办公阵地和便民服务点13个,修建篮球场4个、健身场6个等,为组级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为群众议事协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场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当时,我个人垫资借款给村委会,在镇党委帮助支持下,修建新村级办公阵地,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杨健介绍。到目前,村里先后投入2000万元改善村里基础设施,聚焦“老一小一困难”建立关怀机制,为60岁以上老人代缴合医每人250元,对70—80岁老人代缴合医并每年还补助300元—400元养老金,对考入大学的学子给予2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

龙江村把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根植群众土壤,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里建立“村规民约365”机制: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不要好吃懒做、不要好赌贪财、不要好恶欺善、不要滥办酒席、不要厚葬薄养、不要人情攀比“六不要”;鼓励优生优育、鼓励孝老爱亲、鼓励邻里和睦、鼓励自力更生、鼓励热心公益“五鼓励”行为规范,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走心入脑、公德良俗融入血脉,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激发村民自治原动力。
龙江村把先进带头示范作为党风政风的标识,让信任印在群众心里面。通过建立“晾晒承诺践诺机制”,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和积分管理,强化干部日常教育,公开晒出“十要五不准”,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引凤还巢”引回致富带头人,选育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实现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后备干部大学学历、组级干部每年外出学习三个100%。从而催生“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群众信任党组织”的“雁阵”,在龙江展翅飞翔。
村里人说,龙江有一条“江”,叫深溪河;村里人说,龙江有一条“龙”,叫党组织,引航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逐浪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图片提供/红花岗区委组织部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李洋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