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千万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穿梭街巷,支撑着便捷生活。人社部要求平台企业缩短高温工时、增发高温补贴、禁用实物替代。但政策落地需刚性执行,部分平台将补贴挂钩订单量,变相为“冲单奖励”,骑手因考核压力“不敢午休”,被迫在健康与收入间抉择。
政策阳光需落地,江苏工会率先撑起“清凉伞”,成立省市县三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业工会联合会,与饿了么、T3出行等头部平台合作,创新打造苏工暖“新”工作品牌,精准呼应劳动者心声,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组织系统、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与多维立体的保障体系。开展“8+X”综合服务集市,将健康体检、专项保险等8项基础服务与X项特色服务送到劳动者身边;开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求学圆梦”专属通道,今年定向补助至少3000人;三年累计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互助保障66.5万份;遍布各地的6500多个工会驿站,提供热饭、充电、休憩等暖心服务。
清凉保障呼唤多方合力,共筑高温防护网。除企业责任之外,社会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全国总工会部署“送清凉”,多地设户外劳动者驿站提供饮水、休憩。期待工会、社会力量进一步推动更多“清凉站点”落地生根,并有效监督企业政策落实。消费者也应多一分理解,高温下的每一份奔跑,都值得被尊重和保障,少一分催促,多一句感谢,用点滴善意回报劳动者烈日下的辛劳付出。
政策是清凉的起点,江苏工会体系化实践则有力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当制度刚性、企业自觉、社会关怀与消费者体谅交织成网,才能让高温下奔跑的劳动者真正“敢休息、能休息”,在制度与人文的双重清凉中,每一步都踏得更安心、更从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永辉 曹卢杰 任国勇
主持出境 任国勇
摄像 于房浩
剪辑 王涛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