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10日电(记者郑明鸿)课余时间的回龙小学,随处可见正在打球的孩子。屈膝、抬肘、压腕……一些二年级的小朋友,也能在罚球线用标准姿势,将球投进篮筐。
过去10多年间,这所位于贵州兴仁市回龙镇的乡村小学,从零出发,走出了一条通过教学生打篮球、带学生外出比赛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道路。

体育教师陈明是该校最早带孩子们打篮球的老师。2011年,他调入回龙小学任教,发现孩子们课余时间缺乏体育活动,还时不时发生口角和矛盾,不少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我本身喜欢打篮球,就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们打篮球,帮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的校内外生活更加丰富。”陈明说。
不过,一些家长害怕打篮球会影响孩子学习,起初并不支持陈明的想法。为此,陈明没少去家访,他耐心跟家长讲打篮球的好处,征得同意后,又自费买来小篮板送到学生家中,并帮忙装好。此外,他还送给学生篮球、球衣、球鞋等装备,让学生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在家也能随时打球。
打球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另一个困难又摆在了陈明和同事面前——怎么教孩子们打球?陈明说,自己会打球不等于会教学生打球,为了尽可能让孩子们接受更专业的指导,他们会先在网上看教学视频,但只能学一点教一点,不是很系统。

2016年,该校成功申报为“姚基金”体育项目公益学校,这个困难迎刃而解。“2017年至2020年,‘姚基金’每年夏天都派志愿者到学校指导,每次两个月,带学生训练的同时,也将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教给我们。”陈明说。
2017年,回龙小学首次组队外出比赛,但惨败而归。在陈明看来,孩子们技战术水平差、进攻方式单一、缺乏团队配合等,是球队折戟而归的主要原因。回到学校后,陈明和同事针对球队弱点和短板,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在继续抓好运球、投篮、传球和脚步等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加强了技战术训练。
如今,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训练体系。“我们的观念是让孩子‘先参与、后热爱’,先通过小游戏让低年级的孩子参与篮球运动,练习投篮等基本功,到了三、四年级,就教他们一些篮球规则,五、六年级时则加强技战术训练。”

为了让孩子们打球、学习两不误,回龙小学要求学生学习成绩过关,才能去打篮球。在该校副校长陆林鹏看来,此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前是老师追着让他们学习,现在变成了他们主动要学习,主动想要提高自己”。
如今,回龙小学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全校1048名学生中超六成会打篮球。为了保障孩子们课余时间都能有地方打球,除上海一家爱心企业捐建的一块标准篮球场外,学校还因地制宜安装了10多块小篮板和多个小篮球架。
“2015年以来,孩子们已经打坏了1000多个篮球,年均打坏100多个。”陈明说。
据了解,在U8、U10、U12等年龄组,回龙小学都组建了校队。目前为止,该校各年龄组男、女篮已累计24次在市、州级比赛中夺冠,在省级比赛中也获得了两次亚军、两次季军的好成绩,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校园篮球劲旅。在前不久结束的兴仁市小篮球联赛中,该校U12女篮更是以场均净胜超50分的优异表现,强势夺冠。

凭借赛场上的优异表现,2024年6月,该校6名女篮队员受邀到西安观看中国女篮备战巴黎奥运会的系列热身赛,现场为中国女篮助力,并同杨力维等队员面对面交流。
“出去打比赛,我见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学到了很多,现在就想好好学习、好好练球,努力走出大山,将来有能力回馈家乡。”该校U12女篮队长尤萱说,球场上的瞬息万变教会了她处变不惊,“比赛要一分一分打,做事要一步一步来”。
该校U12男篮队长杨元海告诉记者,打篮球不仅能帮助他放松心情,还让他的心理更强大了,也让他学会了团队协作,以及从容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这些孩子性格内向,但骨子里很倔,听不进去建议。打篮球以后,他们变化很大,性格开朗多了,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们分享,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明显,也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了。”该校教师任燕说。
“让孩子们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体更强健,心理更健康,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这就是我们的初衷。”陈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