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对周遭世界兴致索然、厌学、人际关系紧张……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表象之下,实则是青少年难以言说的心理困境。心理专家指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有着独特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因素冲击下,或遭遇突发事件后,极易出现“心灵感冒”。若这些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疏导干预,很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5月22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从现实看,青少年“心灵感冒”现象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将孩子的情绪波动简单归因于“青春期叛逆”,用“为你好”的说教替代倾听,用“别人家的孩子”打击孩子的自尊。这种以爱之名的压制,让家庭从避风港变为压力源。一名初中生坦言,只有在自己的房间才能找到安全感——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情感支持的缺失。
在学校,这种心理困境有时同样难解。部分教师将学生上课走神、作业敷衍视为态度问题,却未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是焦虑或抑郁的征兆。简单粗暴的批评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孩子的自我封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无力做好,一旦学业压力、人际矛盾与身心发展的冲突叠加,脆弱的心理防线极易崩溃。
破解青少年心理困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变被动为主动,共同构建一张温柔而坚韧的安全网,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呵护的温暖和善意。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港湾。现实中,一些父母误将控制等同于关爱,以翻看日记、干涉社交的方式试图保护孩子,结果适得其反。真正的陪伴始于倾听与共情。放下“家长权威”,以平等的姿态理解孩子的困惑,才能让家庭从压力源回归为避风港。一句“我懂你的难过”,远比“你必须听话”更有力量。
学校的作用远不止传授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几节心理课或心理咨询室,而应渗透到日常教育的每个细节。比如,不再用批评惩罚应对学生的“不专注”,而是尝试解读行为背后的情绪;课程设计融入艺术、体育等释放压力的渠道,鼓励表达而非压抑个性。此外,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同样不可或缺。
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也不容忽视。一些家长因害怕丢脸而回避就医,导致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事实上,心理危机与身体疾病并无本质区别,它需要的是科学对待而非道德评判。从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到高中的升学压力,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遭遇“心灵感冒”,社会对此应以平常心面对并提供支持。
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能够直面挫折、保持好奇心、珍视生命价值的“完整的人”。一个在题海中挣扎的孩子,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即便考入名校,也可能成为精神世界的“空心人”。治愈孩子的“心灵感冒”,不仅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危机,更是为了守护每一个生命,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每一个看似叛逆的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